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广西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为广西发展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期望大好、机遇大好、前景大好。我们要切实增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凝聚财政力量、强化财政担当、展现财政作为,在扩财源、保重点、惠民生、强绩效、防风险上奋发有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深刻认识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加强财政资金集约使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用好财政补助、专项债券、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等,做好做足“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加力支持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聚焦牵引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安排产业园区专项债券加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动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统筹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等,优化科研经费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力量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三是全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完善促消费体制机制,支持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全面活跃全区消费市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等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消费增长点,切实改善消费条件。逐步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激活县域消费市场。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基础工程,擦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明底色
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强化优化资金保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做大“三农”领域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比例,跟踪监控、及时研判变动趋势,确保今年全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达到45%。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资金投入力度只增不减,确保今年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支持产业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5%和50%。二是做优涉农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聚焦农业产值增长,集中支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强化糖料蔗“双保”联动机制护航糖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广西糖业发展优势。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全流程管理,保障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三是做强农业农村发展。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大力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水平,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运用财政支持“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全面激活对内对外开放这一最大潜力,汇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资源要素
坚持扩大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支持向海图强,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加快与东盟共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一是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统筹专项债券资金、预算内投资和车购税收入补助等,加强银企投融资合作,严把绩效关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平陆运河和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同步发展运河经济带,加快贵州黄桶—广西百色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高公路铁路通行效率,织密航空网络,畅通水运通道,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切实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力和畅通度,强化重大项目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二是高标准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发展。支持高质量办好第21届东博会、峰会,挖掘市场化收入潜力,推动“镶钻成冠”。研究更加精准、操作性更强的财税政策促进广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积极助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中马“两国双园”、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开放平台提质升级。三是高质量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对接、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链,力争保持粤桂东西部协作资金总体稳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提升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用好中央资金支持实施“工贸强基”工程,推动重大项目外贸业务落地,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高重点项目和园区利用外资水平。
重点聚焦民族团结进步这一重要主题,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总抓手,重点聚焦“五个家园”建设,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财政工作全链条、各方面,确保广西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不断增强民生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夯实民生投入保障基础、强化民生政策可持续性,着力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平安广西、生态环境等基本民生事业稳健发展,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补齐民族地区民生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广泛惠及各族人民。二是持续增进民族团结。在多项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上突出民族地区因素,明确少数民族自治县获得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增幅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区财力保障。统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等资金,重点支持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革命文化纪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传承好各族群众心向党的红色基因。多渠道整合资金设立广西艺术基金,持续打造“刘三姐”等特色文化品牌,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三是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聚焦支持边境特色城镇、抵边沿边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智慧边海防和智慧口岸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加快百色、东兴、凭祥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
紧紧扭住财政政策效能这一关键基点,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财力保障
围绕加强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的财力保障,全面落实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切实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不断巩固企稳回升态势。一方面,在“适度加力”上出实效。在支出强度上加力,围绕产业振兴强力推进财源建设,形成更多优质稳定财源,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财政统筹力度,集聚更多可用财力支撑财政支出规模合理增长。在支出进度上加力,坚持财政资金靠前发力、衔接发力、早抓快干,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在支出深度上加力,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自治区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确保基层财政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提升减税降费政策效用,精准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聚焦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提升过紧日子效用,出台更为严格的过紧日子措施,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把牢资产配置、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关口,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三公两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提升预算管理效用,基本建成“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大力推进预算编制方式改革,集中分配大额资金,有效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编准编实年初预算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预算,零基预算改革实现全区全覆盖,切实提高年初预算细化率和到位率。提升政策协同效用,深耕财政金融联动,完善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优化“桂惠贷”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强财政与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同频共振,放大政策组合效应。
坚决秉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这一原则底线,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全屏障
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筑牢风险“防火墙”,进一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是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强专项债券项目收入归集和专项债券资金管理,确保专项债券本息按时偿还。严格落实化债方案,全力拓宽化债资金来源、健全化债长效机制,加大隐性债务“消存量、防增量”力度。重点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开展违规举债专项监督检查,用好审计、督查、财会监督等检查结果,推动新增隐性债务问责结果常态化公开。二是有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进一步压实县级主体保障和市级帮扶管理责任。持续健全范围清晰、标准明确、动态调整的“三保”保障清单,编准编实“三保”预算。全面实行“三保”资金专户管理,库款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基层财政安全平稳运行能力。三是有序加强财会监督和管理。深入推进财政法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促进财政管理规范化、法治化、数字化。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抓牢抓实重点领域监管,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坚决维护财经纪律。